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5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1大学生是社会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大部分人步入社会前最后的学生时代,大学又像个社会缩影映射着不少的社会元素。最近,云南丰讯广告公司联合春城晚报展开了一项有关在昆明大学生消费的调查报告,结果将在丰讯高校高峰论坛上展现。用时近200天,覆盖30多所高校,数据样本近2.1万份。此次调查主要以微信填答问卷的形式,加上摄像及录音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
4成大学生欲整容
整容是近几年来的热词,不少爱美人士会选择整容为自己的形象加分。特别是近两年微整形概念火爆之后,不少人对“不用开刀、不留伤口”的整容方法跃跃欲试。此次的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指出,37%在昆大学生想过整容,其中还包括先天条件不错的“俊男靓女”。
俊男靓女更想整容
“其实我对自己的外貌还是挺满意的,就是眼皮脂肪较多看起来肿肿的,显得眼睛有些小。所以想去割双眼皮,但因为怕动刀子所以一直犹豫。”云南大学一位面容姣好的女生说。除了割双眼皮,祛斑祛痘、皮肤美白、视力矫正都是大学生最希望进行的。特别是祛斑祛痘,有27.5%受访者表示需要,且多为男性。云南民族大学学生李源刚刚接受了祛痘治疗,“之前脸上痘痘很多,自己看着都不舒服,所以专门做了祛痘。现在脸上好看多了,也觉得更阳光自信。”
整容是求职名义下的“包装”
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连年攀升,20xx年应届毕业人数将达到749万左右,再创新高。为求一职,大学生绞尽脑汁。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整容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顺利找到工作。此外,不只是大学生,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也加入了整容队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发展时期,提高自身各项素质尤为重要。学生应正确看待整容和个人、工作、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更该正确意识到不应只通过整容来改变外在条件,提升内在条件和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尊心和自信心才是理性的做法。”云南财经大学心理中心老师李佳峰表示。
在校期间考驾照:驾照成就业加分砝码
前些年,考驾照的群体大都准备购车。而今,驾照成为大学生口中的“第二文凭”,也是很多学生心目中的.就业竞争加分项。在昆明的多数大学生希望在校期间取得驾照,没有取得驾照的大学生中有16.1%已经报名但还在“排队”,20.3%是因为没有时间,14.8%是因为还没买车认为没必要,觉得学车地点太远和费用过高的学生比例都超过12%。还有一个现象,有81.6%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车可分期付款。云南财经大学大四学生刘宇已拿到驾照,“驾照肯定得在大学期间学掉,很多学长毕业工作后,需要出差时,公司会派一辆车让你自己去外地,没有驾照不就做不了工作了?”
云南某驾驶培训学校的李教练认为大学生还是在校期间学驾照最好,“首先大学生时间比较充裕,工作以后挤出完整的时间考驾照比较困难。其次,汽车越来越普及,也许过些年就和手机一样每个家庭都买得起。所以条件允许的话,学车还是要趁早。”
希望考驾照能分期
“刚刚拿着驾照粗略一算:报名费、长途费和餐费已经过万,要是驾校报名费能分期付款就好了。”大多数学生和昆明理工大学学生曹星想法一样,希望能够分期付款学车。如今,分期付款已是大学生购物消费的一个重要附加条件。大学生分期付款范围越来越广,买数码产品、电动车,甚至上培训班都能分期付款,电商、实体店纷纷挂出分期购物大旗。但云南财经大学心理中心老师龙茜提醒,分期购物虽然方便,但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支付能力和实际需求。
两成大学生用苹果,四成首选国货
手机的使用频率已超越电脑,成大学生上网最主要的工具。其中,苹果手机毫无悬念是大学生最追捧的手机,使用人数占比22.8%;小米与三星紧随其后,分别占比17.6%和17.2%。前三甲使用比例值总和已近六成。前五名除小米之外,金立和OPPO这两个国产品牌也是大学生的主要选择。
大学生为何选择这些品牌?云南民族大学大三学生李浩是个技术宅,对手机系统颇有研究,“我用的小米一直宣传自己‘为发烧而生’,正好适合我。它的硬件确实不错,系统和软件我都可以自己捣鼓。”与李浩不同,女生大多不爱折腾,云南大学大四女生高云是忠实的“果粉”,“苹果手机系统相对于安卓更稳定,用起来不折腾。我这种‘数码盲’也能用得很顺手。”此外,受访学生选择手机并非盲目追求品牌。44.25%的受访学生表示,如果能满足使用需求的情况下首选国货。他们都会有自己的“癖好”:音质好、硬件强、外观漂亮……能满足某方面需求的品牌都可能受到青睐。
线下买手机才放心
调查结果显示,与购买其他商品相比手机品牌专卖店与手机卖场仍是大学生最信赖的渠道,线下实体店并未受到互联网过大的冲击。同时,3大运营商春秋开学季在学校的销量也不容小觑,占到大学生购买量的10.7%。云师大女生刘诗奇一直都在实体店买手机,“我本身就不怎么懂行,听说网上的手机很多都是翻新机,我不知道如何分辨,图省事就只在实体店买。价格比网上贵了些,就当是买个心安吧!”大多学生表示,网络销售的手机质量良莠不齐一直是他们网购的最大顾虑。
对于当今大学生的消费方式,还是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他们的消费方式不同于过去,而将来的大学生消费方式又会有所改变。在此,我们还是希望大学生们在消费时,能够更加理性,根据经济情况和需求程度进行选购产品。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2调查目的: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且增幅越来越大,大学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特殊消费群体。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目前我校大学生消费状况及消费心理,分析学生的消费构成,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调查内容:
学生收支情况,学习支出情况,一是消费情况,电子通讯情况,电子通讯消费情况,消费观念。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针对在校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消费现象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月消费总额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城市占比重较小,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40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40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40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较大。
2、 饮食方面开销大。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 ……此处隐藏33403个字……等电子产品,在同学中的拥有率都超过半数。77.36%的同学已拥有手机,其中超过七成的'同学使用中高档手机。
56.6%的同学拥有电脑。特别是对新生来说,电脑已经成为入学的必备“家当”之一。但在这些拥有电脑的同学中,58.5%的同学是将电脑用于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娱乐活动,只有26.4%的同学用电脑来学习。
服饰、化妆品成女生消费大头
品牌成为第一考虑因素
对于绝大多女生来说,各种服饰、化妆品消费是日常消费的一个大头。有将近一半的女同学在购物时,将品牌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像“耐克”、“艾格”、“only”、“兰蔻”、“倩碧”等中高档服装、化妆品品牌就非常受同学欢迎。
为了爱情可以不要“面包”
恋爱消费成男生消费的“主战场”
恋爱消费,一直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战场”,尤其是男生,有时候为了谈恋爱,不得不饿肚子。
“如果说一个月父母给1000元的话,每个月的‘恋爱经费’怎么样也要保证700元吧。”正在念大三的田锦生说,“大学生恋爱还是以男生出钱居多,每个月从父母那里拿的基本都花在这上面了,剩下的就只能保证日常饮食了。如果不够,就只能不吃早饭了!”
据了解,在大学中像田锦生这样的还是属于“普遍现象”,更有甚者,花费数千元买花,只为博得女生一笑。
交际、应酬、请客大学生消费大大升级
“寝室同学聚餐100元;请社团干部吃饭200元……”还在上大二的李旭正在算他上个月的开销,用他的话说,这种交际应酬的费用是不能少的。
记者对下沙高教园区做了粗略调查,发现学校边饮食店明显比其他店多,大多是中档消费,一般一顿下来也要100多元,同学请客多数选在这些地方。据说,现在大学校园的交际应酬与外面社会没什么两样,许多学生抱着“不得不应酬”的想法,反而给自己造成了负担。“其实我也不太愿意请客,这的确很费钱,但人情欠不得啊。”浙江工商大学的周丹抱怨道。
考证、出国大学生消费新增长点
随着大学生对今后出路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考证、出国就成为两大重要砝码,大学生花在这两方面的钱也一年比一年多,这成为大学生消费新增长点。
大三的王闽粗粗数了一下:除了以往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国家二级、省二级证书,还有许多职业资格认证,像注册会计师证、律师资格证、秘书资格证等等,甚至还包括驾驶证。“为了考试,还要参加许多考证补习班,这种班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但事实上,很多人是随大流去考的,很多证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用处,像秘书资格证对理科学生找工作来说就根本起不到作用。”
除了考证成风以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将毕业出国留学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许多家庭就将一大笔钱投在了各种出国培训班里。正在等待签证的王惠算了一笔账:“出国必须考gre,大三我去了北京念新东方考g班,学费900元,材料费200元,报名费1000多元,连带生活费,光半个月就花了3000元;我还考了托福;之后要申请学校,每所学校的申请费都不同,例如美国一般是60美元左右,如果多申请几所,怎么都将近一万元,加上后面的签证、护照、存档的钱,仅前期准备就要好几万。”
大学生第一次做主自己手里的钱
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都有些盲目
针对目前大学生消费的情况,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一些大学生的消费意识陷入了误区,许多消费行为都体现了他们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很多学生是进了大学后才开始自主消费的,对于支配手中的钱还存在一定盲目性。”商学院经济系老师解释道,“学生们花钱大多没有计划性,很可能出现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的情况。而且,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努力适应社会,消费的模仿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学着社会人一样去酒吧、茶馆参加社交活动,学习白领穿着等等,随之而来的就是攀比心理,家境好的可能越来越追逐名牌,而家境相对较差的就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此次调查也发现,大学生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是“理财高手”,大部分人只能勉强做到“收支平衡”,有7.5%的人是典型的“月光一族”,还有18.7%的人支出会超标。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1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为改善,伴随而来的是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呈现出独有的特征,总的来说比较科学合理。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的高消费情况令人担忧。高消费的背后是大学生们为了自身的舒适体验而大手大脚,更是因为面子工程想要在同学面前显示出优越感作祟。大学生普遍的过度消费问题已经亟待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大学生的过度消费主要分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超前性消费”
即为了提前享受或追赶潮流,不惜用举债的方式来提高生活档次。大学生们刚刚成年进入社会,银行为了尽早拉住这些潜在消费者,往往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办信用卡,打开皮夹有4,5张信用卡的同学绝对不在少数。新闻中也时不时会提到大学生卡奴,还不出信用卡债时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外出打零工来还钱,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说,最后若不能完全还款还会影响将来进入社会以后的信用程度,除了满足一时的快感,百害而无一利。
第二种是“炫耀性消费”
目的是通过消费炫耀“我有钱”以满足虚荣心。现在的大学生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招收而来的,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不尽相同,有的父母可能只是辛苦劳作的农民,有的是工薪阶层,还有的.却是大老板。在这样的环境下,部分有钱的同学便会经常买一些并不需要的奢侈品以显示自己的生活水平。在许多大学生都使用的社交网络人人网上,时常有同学会发一些奢侈品代购的信息,起初我看到时觉得他们并不会有生意,因为那些香奈儿,LV的包包动辄上万的价格并不是普通大学生能承受的。可是看到他们接收到的大量的来访询问以及订单,我才发现自己低估了很多同学的消费水平。
第三种是“病态性消费”
通过消费活动来满足自己内心一些不成熟的心态。尽管大学时代是曾经家长口口声声说的悠闲轻松的一段时光,但是在重点院校中是绝对不可能这么悠闲的,学霸多以至于在学习方面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由此,有的同学便会想方设法寻求放松的压力,其中暴饮暴食、买各种新衣服就是其中的一种,,以此满足自己内心的压抑,空虚以及不满,渐渐的就养成了这样一个过度消费的坏习惯。还有一种“病态性消费”源于身边的同学买了新产品,为了不落于人后,无论多少钱都舍得去花,就像上文中那个要买“苹果三件套”的女生,其实可能她并不知道乔布斯的发展史,也可能并不知道苹果到底好在哪里,可是大家都有所以她也就要,否则会有被同学看不起的可能。这样的一种觉得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的病态畸形的内心活动,对于即将踏足社会的大学生是绝对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心理构成是很复杂的,鉴于他们的自我意识以及消费观的不成熟,辅导员们应该多加引导同学,加强大学生消费文化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理智的消费行为,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使消费为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服务,这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