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所以,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习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2新的学期又开始了,这就意味着新的教学工作又将有声有色的展开,学期刚开始,我和学生都抱着满腔的热情去学习,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投入带来的快乐。讲《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时我提前便让学生朗读,同学们也很听话,但在我检查时还是出现很多问题,主要的一点便是字音读不准,再就是感情也读不到位,经过细致的纠正同学们这才改了过来,讲课文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同学们很积极,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收获,接下来便是精读课文,我向同学们提出了第一朵杏花是何时开放的问题,同学们很快便找出答案了,接着又讲竺可桢爷爷认真观察的语句,起先同学们找到几个,但不是很全面,我本想把正确答案告诉他们,但还不等我开口同学们又开始认真的读起课文,读完了又讨论,讨论完了这才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找了出来,我看着同学们那股高涨的学习热情,内心的高兴劲无以言表,当讲到第八自然段时需要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起先同学们读的都很平淡,读不出应有的急迫感,我便给同学们分析,“经过一年的等待,小男孩看到杏花开了心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急迫”“那谁能把这种急迫读出来呢?”起先只有一两个人举手,但越来越多,到了最后就出现了你争我抢的局面,以至于下课后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
通过对《第一朵杏花》的教学我明白了书中自有你想要的答案,只要认真细致的读便能证实那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3这篇《第一朵杏花》是鄂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观察与思考”为主题,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中,我将这篇课文划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至第五自然段,了解他们第一次看杏花的经历,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六至第十六自然段,品读第二次看杏花的经历,并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中,我着重把握了以下几个训练点:
一、朗读想象,感受拟人手法的精妙
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三次,这节课中着重体现了两处。开课时,让学生
找出第六自然段的重点句“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接着圈出句子中用得好的词“吹皱了”“吹醒了”“吹绿了”“吹鼓了”,再思考这些词语好在哪儿,让学生一步步感受作者是把春风当做人来写,写出了春风的生机和活力。第二处“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通过做动作了解作者在这儿是把杏树当作人来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第一朵杏花的珍贵。就这样,朗读、想象,再朗读,一步一步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精妙。
二、还原场景,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
运用人物的语言来表达人物的特点,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文中孩子和竺爷爷的那段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却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留给作者极为
广阔的想象空间。经历了一年的等待,经历了一个春天的细致观察,终于等到了这盛开的第一朵杏花,孩子当时一定是万般的急切与兴奋,课文中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如何让学生们体会并读出这种情感?想象!想象孩子这个春天会怎样去等待和观察,走进孩子的生活去感受这份成功的不易!早上看、傍晚看,上学前看、放学后看,晴天看、雨中看,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这一刻,他怎能不兴奋,怎能不急切!在头脑中还原了孩子观察等待的场景,带着感情的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竺爷爷的话中也是如此,“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一连三个问号中有疑惑,也有兴奋赞许,更是他对待科学严谨态度的体现啊!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直接引用了竺爷爷的话,这两句话集中体现了他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通过反复朗读,找准关键词“精确”,突出语气词“不能、也不能”,进一步感受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两手齐抓,体现文化精神的传承
第一年的春天,竺爷爷走近杏树仔细数花朵、弯腰习惯性地问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些言行都为孩子埋下了“明年一定要看到第一朵杏花”的信念。观察等待了一年,孩 ……此处隐藏6865个字……,记下来,以后时机成熟在去解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养。如果我们研究苏教版五下的《二泉映月》同样会发现到这一点。阿炳的师傅第一次带他到二泉时问他听到了什么,阿炳说没有听到,师傅说以后你会听到的。如果当时阿炳的师傅告诉了阿炳答案,《二泉映月》也许就不会产生了。当然这两篇有着本质不同,因为竺爷爷并没有精确的杏树开第一朵花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说是这个小孩子记住问题后的告诉。而《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师傅还是能够听到其他的,他怕阿炳不明白,所以没有告诉,要是鼓励他体验。因此,读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我就从两个对话层面进行,这样学生就有了两个收获,既收获竺爷爷的研究品质,也有个一个榜样。另外,读《第一朵杏花》大家都清楚,这篇课文的题目起的非常好,没有直接用“竺可桢爷爷”等其他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本身就内涵着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两个人两年的劳动果实。所以,抓住两个来教,那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路,是一条更全面的路。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3《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课文按时间的顺序先写竺可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答不上来。接着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最后写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虽极其简单,却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第一朵杏花”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思考:作为老年人,竺可桢不是简单地流连光景,而是“走近”,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确,并且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4在《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句意思的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书瞻前顾后。 小学生理解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形象为手段的,进行抽象的定义解释和逻辑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突出特点是以句解词,以句解句,即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理解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其主要做法就是前后联系。例如教学“‘是啊,杏花开了。’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这个句子时,课后练习要求“体会带点词语‘弯下腰来’、‘习惯地’的作用”。没想到学生在理解“弯下腰来”这个词语时发生了歧义,一个学生回答说:“从‘弯下腰来’我体会到竺爷爷是个非常认真观察的人,他弯下腰来是为了能够更清楚地观察杏花。”这个答案看似不错,由一个动作看出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也符合全文的主旋律。所以全班没有人提出明显的反对意见,只有几个孩子表示有补充。我请了其中一位,他说:“我觉得还可以看出竺爷爷平等地对待小孩,很尊重孩子。”我没有马上肯定这个孩子的答案,而是让同学们再读读书,特别注意联系前后文来读,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这一次,很多小手举起来了,他们发现:竺爷爷弯下腰来并没有再观察杏花,而是为了询问孩子,因此体会到“竺爷爷平易近人”才是对的。在教学最后一段时也是这样。这段话是竺爷爷不止一次说过的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学生不大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感到费解。我没有让学生去查词典理解“估计”和“推断”的意思,也没有作任何解释,而是让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第一段:当竺爷爷看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放了花瓣儿”,能不能估计出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大概时间?他可以作怎样的推断?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他可以根据四朵花开放的程度不同,来猜测哪一朵是今天开的,哪一朵是昨天开的,从而估计出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大概时间,比如“两天前”,或是“三天前”。这样的话,他就不用叫小孩子帮他留心观察,自己也不用再等一年才记录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可是,这样做虽然省事,却不一定准确。所以竺爷爷说“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这样把句子含义与具体行为做法联系起来,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难度,又使这个句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5《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设下疑问:开课时,我在板书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写,一下子,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师,你漏写了一个‘第’字。”顺着学生话我问:“不就漏了一个字吗?都是写杏花,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意思不一样……”……一下子,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看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知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把“第”也写在了黑板上。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紧接着让学生,我追问学生:“请你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几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画出来。”学生带着激情,自读,快速找到竺可桢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进而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想象写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