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说课稿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赏析意蕴,领悟作品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之美。
2.能够领悟作品主题,领悟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以“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导入。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避风的港湾,是幸福的摇篮。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暖,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美好,所以人们才会产生让爱永远住我家的美好愿望。本节课,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口去散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这份亲情,思考课文内容,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听教师诵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3.品读课文,体味意蕴
提出问题:文章叙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平凡小事。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该文章有景物美、人情美和语言美。
(1)景物美
学生欣赏文章的景物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思考自己感觉在景物描写的句子中,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词语、写作手法来表现春天的景色,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找到第4段和第7段的景物描写很美,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和词汇,如“新绿”、“嫩绿”、“冬水”等这些词汇中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以及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
(2)人情美
提出问题:文章为我们描绘了4个人,在这4个人中,你最欣赏哪个?找出描写的文字,简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和他人交流,了解他人的观点,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体会领悟。
(3)语言美
提出问题: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接下来进入欣赏的第三个环节“语言美”。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
如学生觉得文章第一句话很美。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4.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提出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一同在散步中进行了一次感情的熏陶。这美丽的一幕时常发生在生活中。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公益视频《给妈妈洗脚》,让学生对该视频进行评价。
5.小结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关于亲情的文章。
语文说课稿2一、说教材
《 》是人教版( )年级( )册的一篇课文,( )根据( )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的研究,依据新课标中“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 1 )
( 2 )
( 3 )
其中教学重点为:
教学难点为:
二、说教法、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语言”思维的,根据( )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景设置法、多媒体演示法、点拨法和能够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谈话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感悟法、交流讨论法和勾画圈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我打算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 ),导入新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伊始()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2、初读课文,落实基础
在这个环节,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再想想()“为学必先识字”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开始,是阅读的基础,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初读课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本课的生字词。在初读结束后,我先让学生拿出字卡,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然后利用课件出示( )( )( )( )( )等带拼音的词语。教读、齐读、开火车读,然后将这些词去掉拼音,领读、齐读、赛读、指名读,最后让学生说识字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写难写的字,让学生书空、描红、练写。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再加上师生之间识字方法的交流,以及课堂上的练写,切实把低年级识字教写落到实处。
在初读时,我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整体把握文章脉络,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精读研析,理解课文
扫除了字词障碍,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所以在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利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4、拓展延伸,加深理解(升华感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的特点。在作业的布置上,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外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5、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好的板书能揭示教材重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强化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说课稿3一、说教材
本课是识字(一)的第三课,有一幅图,一组词语和一篇短文。词语是图中事物的名称,多为家庭陈设和物品。
图画内容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夜晚,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让他们吃水果,家庭充满温馨。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词组和8个生字。
过程与方 ……此处隐藏27764个字……
播放课件,师导语:小小的笋芽儿不到两个月就能长成又高又直的竹子,多么奇妙啊,想知道笋芽儿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吗?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的图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我利用课件出示笋芽儿和竹子的图片导入课文,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好奇地进入文本角色。】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发情感、培养语感。】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文,启发思考: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谁呼唤笋芽儿?是怎样呼唤笋芽儿的?用“——”画出有关句子,笋芽儿听了是怎样表现的?用“~~~”划出有关句子,并用“○”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这样,很快就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⑵反馈
①随学生回答,板书:春雨呼唤
②相机做朗读指导,如低声的说,说明语气要轻柔,给人“润物细无声”的感觉。笋芽的话可让学生做做动作读。
③说一说对动词的理解:揉、伸,做动作理解,说一说体会到什么?
⑶角色表演,配乐诵读
⑷小结学习方法:读——画——议——读。
【学后对学习方法的总结,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并应用这种方法进行下面的学习,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2、学习第三至七自然段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一画,小组内可交流。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⑵反馈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谁帮助了笋芽儿,笋芽生长的过程。
重点引导第六段
如:笋芽儿钻出地面看到了什么?省略号说明什么?你能说说笋芽儿还看到了什么?那些句子写出了笋芽儿很高兴?
(3)朗读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说边读,教师相机指导。
3、感情朗读全文,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
(1)播放情境朗读,让学生注意听一听范读中的语气,以及声音的高低,停顿等。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的感情朗读作示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读后,让大家评一评读的好的地方,如果认为哪句读的不够好,就让这个学生或其他学生为大家作示范。
【通过听、练、听、评之后,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三)角色表演,体会情感。
【低年级学生入学前接触的多是口语,语言很不规范,他们更需要积累更多的书面语言,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像《笋芽儿》这样文字优美的文章最适合学生积累。】因此,在学生充分的朗读之后,我这样说:“孩子们,笋芽儿多可爱啊!现在让我们走进竹林,当一棵棵小笋芽儿,来体验笋芽儿成长的快乐吧!”这时,教师播放课件,让孩子们看着课件,带着表情,加上动作,边说边演。(教师和学生边说边演)
课本剧表演:
小组内合作,指名前面表演。
师:你们表演得太精彩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看了这段表演,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笋芽儿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师:是的,成长的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得到别人的帮助你会成长,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笋芽儿在这么多人的帮助关爱下,自己努力长大。
(师板书:奋发向上)
【德国有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一环节将语言融入到美丽的景色中,让孩子们在情中演,在动中背,陶冶了情操,有效地积累了语言,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露痕迹地突破了本课难点。】
(四)指导写字,积累语言。
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生读一读,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说一说你要提醒同学什么?
3、教师范写:轰,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字上窄下宽,这样字更稳定,下面的两个双字一定要把上面的车字托住。
喊:口字旁位置要偏上,不要写得太大。要先写里面的一、口,后与斜钩,撇,点。
4、生看后抄写生字,学生写字前,我强调,写字姿势。师:巡视,个别指导。
5、评一评:学生通过小组内欣赏与互评,评出“小小书法家”。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构字规律,进一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通过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写字质量。】
课堂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找找抄抄”。
(1)自主完成练习。
(2)同桌交流。
【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累更多的美句。】
(五)放飞心灵,走出课堂。
师:孩子们,你们真像小笋芽儿!努力!上进!课堂上表现多积极啊!老师爱你们!谢谢你们!
师:孩子们,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也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能不能向同学们说一说,都有谁帮助过你成长啊?
师:是的,我们也一样,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亲人的呵护、老师的关心,同学的鼓励。面对别人的帮助,我们要心存感激,学会感恩。
【通过谈话,使学生感受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周围人的关爱,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孩子们的情感就是在这样的问号中被激荡,不断升华。】
(六)积累语言,课外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因此,在课后,我设计了以下两项实践活动。
1、摘抄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和句子,熟读成诵。
2、画笋芽儿或竹子的画或编一条有关笋芽儿的谜语。
师:孩子们,你们真像小笋芽儿!努力!上进!课堂上表现多积极啊!老师爱你们!谢谢你们!孩子们,笋芽儿长大以后的故事呢,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你还有兴趣,请在课下多收集这方面的知识,你会知道得更多。
五、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针对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以及笋芽儿成长过程,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