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三、教法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所以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1、诵读法。《秋天》绘写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精辟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意味深长。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又整合的诗意氛围。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全诗以“秋”为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法。将狄金森的《秋景》与课文就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的共同处比较鉴赏,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2、说学法
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要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引秋(2分钟)
(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洋溢着欢乐的季节)
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1、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听朗读录音,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3、学生自读与赛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4、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秋(20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四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1、 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2、 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出理由,逐节品析诗歌的意境美。
3、 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4、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 ……此处隐藏12557个字……作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 并渗透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这种勤学苦练的意志品 。
哇, 主线概括 解决动态
人物动态问题一直是个难此我借着这节课的好题材,着重来分析如何解决不间动态的人物画法。 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 我把复杂问题进行分解, 出主到次, 出骨架到衣着层层深入。 先是由课件出示具有代表性的杂技动作图片, 并标记人物动态主线 (也就是骨架)。 同时教师板演动态主线, 并沿着主线画出轮廓, 也就是在其上 “穿衣”, 画出动态中的杂技人物口
5. 课件演示 牛动画面
通过以上环节, 学牛能够直观理解动态人物的圆法, 并能够模拟画山单个人物, 儡_H如何表现牛动的杂技场面是本节课的难点, 于是我为学生提供多组图片, 欣赏多人组合表演杂技, 体会人物动态多样化n 及时利用课件, 在原有动态人物的基础上, 运用遮挡穿插关系, 再加一组动态人物来丰富画面。
这时学生对人物动态有所掌握, 而服装道具是杂技表演必不可少的配件, 它的添加才能表现出杂技表演场血, 于是我组织学生欣赏图片来分析服装道具的特点, 并在老师
板演图例上添加道具, 表现高难动作。
6, 艺术实践 丰富创作
在学生创作前, 我又出示了几幅同龄孩子的作品来丰富视觉, 为孩子的创作起到了标榜的作用, 同时提出本节课的线描要求开始进行创作d
7, 展示评价 拓展延伸
学生完成作品后, 我利用幕布为背景, 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 张贴己完成学生作品, 重点从人物动态。 构图饱满进行自评、 互评、 师评。 在课的延伸部分, 我用课件山示多种表现方法完成的杂技场面, 并鼓励学生课下尝试, 体验进型活动的乐趣。
六、 教学效果评价 (课儡牛)
学牛方面:
1.学生在老师层层深入的教学引导下, 了解了杂技的历史, 知道了几种杂技表演项目, 体会了杂技的难度。
2.大部分学生会用 “主线穿衣” 的方法解决人物动态, 画而饱满, 个别学生人物表
现简化、 呆板、 无动态。
教师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了学生艺术实践的积极性, 并利用课后拓展的教师期望效应, 培养了学牛的持久学习兴趣口
七、 敦学设计特色 (课件)
1. 注重激发学牛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实物、 视频、 图片、 亲身体验等不同学习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巾体验造型表现活动的乐趣, 提高教学效果。
2, 加强信息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的人物动态是个难点, 在解决这一问题上, 教师充分运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利用课件的动画演示, 直观形象, 将本课重难点分解, 易于学生掌握, 提高课堂
实效性。
说课稿 篇9一, 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画图》软件中,两种线条工具的使用。
《画图》软件,属于微软操作系统自带的小工具之一,功能并不强,作用并不大。但是,作为入门学习,了解相类似软件的用法,却也十分合适。软件容易获得,没有版权问题,学来好上手,学习难度较小。
本课认知内容包括:
1, 选取工具——直线;
2, 选取线条宽度;
3, 选取颜色;
4, 画直线;
5, 按下“shift”键,画线条;
6, 选取工具——曲线;
7, 选取线型,颜色;
8, 曲线的两种画法。
二, 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本学期初次开设信息技术课。根据开学初的摸底,大致有一半学生接触过电脑,有的会玩游戏,有的会在屏幕上涂鸦,而有的则从未碰过键盘鼠标。
此时,《画图》软件已学过三课时,学生上机时间已有二十分钟,大约一半学生操作鼠标手法生涩,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受相邻电脑屏幕画面干扰。这也是我校电脑排列方式弊病之一。
但是,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较浓,特别对于“学得好将有奖励”期望甚殷。这是上好本课有利条件之一。
三, 本课宜在电脑教室里上。
1, 时间分配:
准备十分钟,教学三十分钟,小结十分钟。
上课铃响,老师在教学班提出上课注意事项:请大家带上课本和一枝笔,不带玩具,不带食物和饮料,安静快速地到电脑教室门前站队。
队伍站好后,进入教室,按正确方式开机。
以上活动五分钟。
上课导入:
语言:
请同学们打开《画图》,同桌同学打开课本p41,p42,上面有五副画。
……
好看吗?
(学生分头动作。回答:“好看!”)
今天这节课,老师教大家画出其中的一副画,好吗?
要画出这副画,需要用上几件新的工具。这就是直线和曲线工具。
下面请大家看老师演示这几件工具。
动作:
打开教师机,切换到演示功能,为学生演示“直线”工具,然后退出演示画面。
语言:
请同学们自己画直线。
……
动作:
教师机切换到演示。
语言:
老师再来教你们画曲线。
(演示曲线画法。重点在两种不同画法)
大家看,老师现在画的是兔子耳朵。请大家自己画一下。
……
老师现在画一棵蘑菇。
……
请同学们画一下。
……
老师现在柳条。
……
大家画一下。
……
好了,两种工具会使用了。各组同学选一副画,合作画出来。画得快,画得好的有奖!
(以下时间,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生用鼠标的手势,纠正个别学生颜色选用不当,比如选白色,在白色背景上画不上。为个别学生运动示范使用“放大镜”工具修改图画。)
……
(对少数画作完成的同学,在全班展示作品,并允许玩游戏。)
语言:
还有十分钟下课,请大家停下来。我们来欣赏几个同学的画作。
(演示,展示学生作品。)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不错。下面,请大家把键盘鼠标归位,凳子摆好。带上自己的书和笔,安静地离开教室。
反思:
信息技术依托计算机和网络,充分展示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教学的强大功能。但是,它还不十分完美,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法。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开拓师生眼界的同时,也呈现出无尽的魅惑。电脑游戏,它是电脑的人都避不开的话题,它的诱惑力太大了,尤其对于小学生运动。很多同学就冲着“玩游戏”而喜欢学电脑。如果“信息课”上完全禁止学生玩游戏,会让学生失望,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因此,不能完全禁止游戏。只要把握好“度”,不使之滥,也是有助教学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