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1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还应每一个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拟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对学科教学为什么要渗透德育,怎样渗透德育及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略抒己见。
一、学科教学为什么要渗透德育?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1、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教师形象具有教育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教师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本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以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学生产生整体的实际影响。
3、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
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所编写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选择、组织的,注意了教材的思想、政治倾向,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的有关知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学科教材本身就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一句话,具有教育性。
二、学科教学怎样渗透德育?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仅以小学教学为例,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
(1)挖掘教材中的已有内容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圆的周长”一节,讲圆周率时,就应当介绍祖冲之及其伟大贡献,讲他发现的圆周率(355/133=3.1415926)比欧洲人安托尼兹要早一千多年,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寄寓思想教育因素
如:A、在教学“数”的认识及统计图表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反映建国以来各行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B、在讲授“整数加、减法”时,可以告诉学生我国运动员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运动员奋力拼搏而获得的金、银、铜牌数,让学生算出总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C、在讲授整、小、分、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通过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数据计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启发教育。
如:据1983年统计,国家培养一个小学生每年花费84元,培养一个中学生每年花费173元,培养一大学生每年花费家20xx元。试问: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国家要花费多少钱?
国家采购的一千克大米,成本为1.92元,卖给居民为一千克0.35元,其余部分由国家补贴。试问你家一年仅大米一项享受了国家多少补贴?全国以2亿城镇居民计算,一年国家共要补贴多少元?
通过计算,学生自会通过现象看本质,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在讲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时,或以通过学生计算其父母现在工资与10年前的工资之比,家中有彩电、冰箱数与全班总人数之比,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3)通过数学内容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学生进行变化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等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发展变化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乘法与除法,加法与减法则体现对立统一的关系。
(4)通过数学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如数学概念、判断之准确,推理之严谨,数学知识联系之紧密与精妙,数学思路之丰富与简洁,数学语言之精当与凝炼及数学学科的整体性、系统性、有序性、结构性等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科学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直线围成的图形”,为什么不能将“围成”改为“组成”?“平行线”概念为什么不能将“在同一平面”五字去掉?为什么说0. ……此处隐藏27579个字……居班级中游。语文活动课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施展提供了大舞台,它既可以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又可以增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优化学生心理。
3、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感恩渗透。感恩,是人类最需要的精神品质,也是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础。当前,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社会正面临着一场普遍性的道德危机:儿童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道德学习理论、品德建构理论认为,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需要教育的点拨。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潜藏着丰富的感恩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弥补了以往感恩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高的缺憾。比如上《孔子拜师》这课时,我就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伟大,让孩子们给教自己的老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恩之情。
今后,我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15生命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主要定位在学生对于自我生命、他者生命乃至自然万物生命的认识、理解与态度上。笔者认为,生命教育至少应包含以下三重内涵,并要在学科教学中得以落实。
一、珍惜生命
当前,在校学生轻生的悲剧时有发生,我们必须将珍惜生命放在生命教育的首要位置。
珍惜生命,首先体现在对自身生命的自觉尊重,感恩生命的赐予,珍惜生命的历程。我们除了可以从生物学角度来解释生命产生的复杂精微,还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获得体会。
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主人公老贝尔曼在凄风苦雨的深夜为患病的琼珊在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换回了琼珊求生渴望的故事,热情赞美了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琼珊在染了肺病之后就主动放弃对生命的希望,固执而愚蠢地认为“等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该去了”。虽然贝尔曼画上的叶子最终拯救了琼珊的生命,但不可否认,他染病去世这一悲剧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琼珊有关。如果琼珊没有“作践”生命,贝尔曼也许就不会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教师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我们首先放弃了对生命的把握与珍视,不仅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有可能对他人造成影响。
牛汉的诗歌《悼念一棵枫树》惋叹了一棵最高大且贮藏芬芳的枫树被伐倒的悲剧。他说,要“把你最后的绿叶保留下几片来”,事实上是希望后人吸取历史教训,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体价值,而不是在生命逝去后才去悔恨与悲伤。作者通过诗歌的意境向学生呈现了生命逝去的凄凉与悲哀,让学生懂得要加倍珍惜现在所拥有的鲜活生命及其无限可能。
当然,珍惜生命与苟且偷生完全不同,在白莽的诗歌《别了,哥哥》中,他高唱他“想做个普罗米修士偷给人间以光明”,为此“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这是一个革命志士在特殊年代崇高的人生选择,正是因为白莽如此珍惜生命,所以他才会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去追求他认为最有价值的“永久的真理”。在和平年代,我们依然要纪念并传承这样的牺牲精神与战斗精神。
二、享受生命
懂得珍惜生命,更应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即展现人之为人的荣耀,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所呼唤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应尽情施展才华,充分发挥潜能,自由释放激情,是之谓“享受生命”。
由于每个生命体自身的独特性以及所处时空的复杂性,所以享受生命的方式与状态也各有不同。陶渊明以远离世俗的超拔之志隐逸田园,在《饮酒》中体悟到人生真意;李白以淡泊功名的不屈傲骨纵情山水,方得畅快舒展的“开心颜”;苏轼在被贬黄州的人生劫难中,寻得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之境,方能坦然面对万物;巴金在青年时期就看到生活是由爱与恨、欢乐与痛苦组成的“激流”,必须通过“搏斗”与“征服”,坚定地向着“唯一的海”(信念与目标)流去。这些都启示学生以属于自己的方式享受生命的美好,并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当然,享受生命并非沉湎于感官刺激和娱乐消遣之中,那样的享受是虚无且没有价值的。
梁衡的散文《跨越百年的美丽》通过记叙居里夫人美丽的生命来论述人对自身多重价值的开发问题:“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享受生命,也就是不断开发自己的生命价值。当代学生更应像居里夫人那样“有大志,有大求”,特别是在面对当今社会存在的部分以貌取人、唯利是图等消极负面的论调和现象时,能够坚守和秉持自我的理想,享受生命而非轻易地消遣生命,更非可悲地消费生命。因为,当一个人能够超越物质与利益来理智地享受生命时,他就获得了最美丽的生命。为此,帕斯卡尔提出了“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这一命题,充分强调人类的理性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三、善待生命
人是群体的存在。在享受自我生命的同时,生命教育也包含对他者生命的理解、包容与尊重。善待生命,需要学生走出和突破自我的个体局限,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而这正是当下独生子女最为欠缺的,却也是他们未来走向社会最需要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周国平先生在《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一文中提出要“以生命的本然状态相待”,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因为他指出“平等和尊重”是对待他者生命最理想的方式。他写道:“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诚然,生命的相遇本身就是缘分,那么我们更应珍惜与他者生命相识、相知的机会。只有我们真正除去所有“附加”的头衔、地位、名声、财富等外在因素,才能实现生命与生命的温暖对话与深入相知。
除了面对校园内的老师、同学,学生也在社会上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特殊”群体。《邂逅霍金》中,葛剑雄教授记录了自己在剑桥大学与霍金邂逅的难忘经历,他感慨自己邂逅的不仅是霍金本人,更是一种“霍金现象”:剑桥大学一面为霍金提供了最前沿、最先进的科技设备支持他的生命维持与研究工作,另一面则坚持以一个平常人的态度待他,从不打扰他的生活与思考。这为我们如何对待明星与特殊群体提供了借鉴。而杨绛先生在《老王》一文中更是以一个知识分子“多吃多占”的“愧怍”来反思自己对于老王这样的社会底层人士的行为与态度。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与认识作为一名社会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知识分子不应高高在上,以真理自居,而应悲天悯人,充满大爱。
善待生命还包括对世间万物的体察与同情。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体察到秋天的清、静、悲凉;老舍视北平如母亲,“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欲落泪”……当学生对生命有了这样深入的理解与广阔的情怀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哲学境界”,对宇宙天地有了高度的“觉解”,从而实现了生命教育的最佳效果与最终旨归。
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中的作品都是他者生命情态的呈现,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体验和感悟等方式进入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或表现的理想的生命境界,在此基础之上,再将间接得到的他者的生命经验与自我真实经历的生命经验相对接、相融合,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生命理解与智慧,并由此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与境界。
文档为doc格式